食藥知識家 牛結節疹 ◎文╱藥師張基元 牛結節疹(Lumpy skin disease, LSD),又稱為neethling virus,是一種牛隻病毒感染疾病,屬於甲類動物傳染疾病,並非人畜共通傳染疾病。去年四月中,在林口一處肉牛場檢測出8頭牛隻確診牛結節疹,此為本島首例牛結節疹疫情,核酸定序結果與2020年金門疫情的病毒序列一致,來源可能來自金門或中國,傳播途徑可能與貨船、貨機等交通運輸傳播有關,為嚴防疫情擴散,北台灣牛場緊急優先施打疫苗,由於牛隻罹患牛結節疹,牛泌乳量會大幅影響,鮮奶供應恐會有隱憂,截至四月底,政府已在本島16萬頭牛隻完成疫苗接種,守住了這一波疫情。 牛結節疹病毒 牛結節疹致病源為牛結節疹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 LSDV),隸屬於痘病毒科,Capripoxvirus屬,結構上為磚塊形(brick-shaped),大小約為250-300 nm,含雙股DNA遺傳物質,序列長度約151kbp。病毒傳染宿主只有牛(Bos indicus 及 B.taurus)及水牛(Bubalus bubalis),其傳播途徑主要是透過節肢動物載體(如:蚊子、刺蠅、壁蝨等),感染發生率約為10-20%,致死率約1-5%,潛伏期為28天。病毒環境耐受性高,可在酸鹼值6.6至8.6下生存,可在55度存活2小時,65度存活30分鐘,且病毒在感染組織於4度環境下能存活半年,能存活於乾燥結痂長達35天。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為目前被認為最有效率檢測牛結節疹病毒的方式,採集的樣本來源可來自唾液、血液、皮膚結節和結痂、鼻分泌物。 臨床表徵 感染牛隻的臨床表徵有高燒超過41度、泌乳量大幅降低、情緒行為異常(抑鬱、厭食、消瘦)、淋巴結肥大、出現2到5公分皮膚性結節(頭、頸、四肢、乳房、生殖器官)、口腔、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受損(出現水泡、糜爛、潰瘍)、行動能力下降(四肢與腹部腫脹)、公牛暫時或永久不育、導致母牛流產或是數月不孕。預防策略方面,牛飼養場環境病媒蚊清潔、消毒,撲殺感染確診牛隻,管控出入牛場,嚴防感染區域的人流、物流移動,以及加強疫苗施打,對整體牛結節疹疫情控制都有莫大幫助。 參考資料: 1. 牛結節疹疫苗抵台 蘇貞昌:一週內全面接種 (中央社)(https://reurl.cc/7ezbXN) 2. OIE Technical Disease Cards- Lumpy Skin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