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2

111 / 3. 7 ~ 3. 13

 

台灣最早的西藥局 零售藥局

 

 

◎文╱台中記者劉宇琦

 

在許多的資料中提到,台北迪化街一段34號的「屈臣氏大藥房」,是台灣外來藥的始祖,或是台灣第一家西藥房。


屈臣氏的歷史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20年(清嘉慶25年),當時因為清廷國策的關係,外國人只被允許在澳門、廣州一帶活動,一位東印度公司的醫生皮爾森和另一位來自英國的李文斯頓,便在當時洋人最多的澳門合夥開設「澳門藥房」,這家藥房可以說是「屈臣氏」最早的始祖。


1828年(清道光八年),皮爾森與李文斯頓踏入中國本土於廣州沙面開設「廣東大藥房」。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直隸總督琦善簽下《穿鼻草約》擬割讓香港,曾在「廣東大藥房」兼汽水廠主診的醫師楊彼得(Dr. Peter Yeung)與安德生醫師(Dr. Alexander Anderson)於香港摩根船長市集臨時開業,到1843年正式命名為「香港大藥房」(Hong Kong Dispensary),原在廣州的汽水工廠也搬到香港。1841年是屈臣氏官方網站上宣稱的創立年份。1850年藥房經營權轉至普利斯頓(William Preston)醫師名下。1858年屈臣醫師(Thomas Boswell Watson n)以及他的藥劑師侄子小屈臣氏(Alexander Skirving Watson)先後加入「香港大藥房」,並在1860年起接手藥房。1871年香港大藥房正式以小屈臣氏的姓氏(A.S. Watson & Company)經營,並於1886年1月19日在香港註冊成立屈臣氏有限公司(A.S. Watson Co. Ltd.) ,成為第15間於香港公司註冊處成立的公司。1960年代,幾經轉折,最後「屈臣氏」被「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收購。


至於台北迪化街一段34號的「屈臣氏大藥房」則是1917年由彰化溪湖出生的藥材商李俊啟所興建,但因為代理權爭議,台北迪化街的「屈臣氏大藥房」並不被香港總公司承認,當時兩造遠至東京訴訟,最後代理權被授予同在迪化街的「神農氏大藥房」。


充滿古味的巴洛克式建築「屈臣氏大藥房」仍然矗立在迪化街上,水泥雕塑的店號與商標依舊清晰,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一處相當有趣的地方-香港屈臣氏的商標雖然也說「龍麟伴塔為記」但塔右為龍,塔左卻是西洋獨角獸(Unicorn);迪化街「屈臣氏大藥房」的商標塔右同樣是龍,塔左則為中國的瑞獸麒麟。


香港屈臣氏早期的經營模式就不僅止於藥品,除了像「屈臣氏疳積花塔餅」這類王牌藥品之外,它早在1832年便建造了汽水工廠,1889年5月11日屈臣氏在香港報紙刊登的廣告中便有酒類、藥品、香水、汽水等78種商品,這種藥妝百貨複合的藥局型態跟台灣早期藥局的經營內容有很大區別。


由上述的資訊仔細推敲,再思考李俊啟的背景與當時的市場競爭狀態,台北迪化街「屈臣氏大藥房」是台灣第一家西藥房的說法可能性應該不大。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
2. 陳柔縉《老牌子到台灣》
3. 趙粵《香港西藥業史》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