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6

110 / 8. 16 ~ 8. 22

 

中藥與文字

 

↑圖片資料來源http://museum.sinica.edu.tw/resources/item/6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文╱台中記者劉宇琦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形式。殷商時期占卜盛行,帝王和貴族幾乎每事必卜,占卜是商代社會生活的重要活動。甲骨文便是被用來記錄占卜事由、過程、結果、驗證的文字工具,因為這些文字被鑿刻於龜甲牛骨之上,所以被稱為甲骨文。


商朝距今超過三千年以上,但甲骨文被發現卻是近百餘年的事。


關於甲骨文被發現的過程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由清末的金石學家王襄所發現,1898年,山東的古董商范壽軒來到天津,與王襄談及他在河南見到一種出土有帶字的「龍骨」,當時書法家孟廣慧在場,兩人便請范壽軒帶一些來。1899年秋,范壽軒攜帶一批甲骨來到天津賣給王襄,王襄經過整理、研究、編輯,著有《簠室殷契類纂》,是最早的一部甲骨文字典,王襄研究甲骨文前後近70年,曾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長。


另一種說法是晚清官員王懿榮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因患瘧疾,家人到藥店抓藥,從抓回的藥中發現一味叫作中藥「龍骨」的藥材,其上有許多刀刻的符號。王懿榮於金石之學頗有研究,發現它們既不是古籀又非篆字(當時認為籀篆是最古老的文字),因此相當好奇,便派人去藥店搜購龍骨,短時間內即購得一千五百多片,金石功力深厚的王懿榮經研究後確定「龍骨」是殷商時期所用的占卜工具,可惜的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便爆發庚子事變,王懿榮被派任京師順天團練大臣,清軍大敗,八國聯軍逼近燕京,王懿榮不願投降洋人,投井自殺殉國,因此未能對這些「龍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上述兩種說法的時間點相近,也許兩者皆是也不無可能。


甲骨是龜甲、牛骨的統稱,使用前需先行整治。首先清理甲骨上的血汙,之後進行打磨,最後在甲骨上鑽出凹槽,經祭祀後備用。


占卜的時候拿出預備好的甲骨,用火炙燒,甲骨受熱後會在凹槽附近出現裂紋,形狀類似「兆」字,因此卜象被稱爲「兆」,占卜便是根據兆的形狀來預測吉凶,之後再把卜辭鑿刻在甲骨上,也就是後世所謂的甲骨文。一條完整的卜辭通常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敘辭是占卜日期和占卜者(稱為貞人),命辭是所要卜問的事情,占辭是占卜所得到的吉凶,驗辭則是事後的應驗記錄,這樣才算是一次完整的占卜過程。


「龍骨」作為藥用其性平、味甘澀。入肝、心、腎經。效用為安魂鎮驚,益腎固精,健脾澀腸胃,止血生肌歛瘡,臨床應用於安神、治療虛汗、盜汗、創傷出血、傷口潰瘍久不收口、尿崩症。主要成分包含碳酸鈣(CaCO3)及磷酸鈣〔3Ca3(PO4)2.Ca(OH)2〕及少量的鐵、鉀、鈉、鎂、鋁等礦物質。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