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9

110 / 6. 28 ~ 7. 4

 

尋常性痤瘡依病灶發炎與否 選擇用藥

 

 

◎文╱藥師黃永成

 

尋常性痤瘡(Acne vulgaris),俗稱青春痘,是常見的皮膚病,好發於青少年時期,其特徵是臉部、頸部、背部、前胸及上臂等部位產生丘疹、膿皰或結節的症狀。發病機制涉及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如雄性素(androgen)調控的皮脂腺刺激、毛囊皮脂腺微生物群的生態失調以及先天性和細胞免疫反應,並可能受遺傳或飲食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粉刺的形成和炎症的發展。


目前認為主要致病原因包括:(1)毛囊內的皮脂腺分泌過多皮脂;(2)毛囊過度角質化,堵住毛孔的開口;(3)痤瘡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在毛囊內過度繁殖,引發毛囊發炎;(4)發炎調節物質(如TNF-α等)的釋放。人體內分泌過多雄性素,會刺激皮脂腺分泌皮脂與角質化過度增生,由於皮脂的累積、過度角質化和毛囊增大,會形成粉刺,使得痤瘡桿菌容易在毛囊內繁殖生長,並藉由所產生的發炎調節物質,造成發炎反應。


治療痤瘡目的是減緩局部不適、避免疤痕產生與改善病灶預後、降低對心理與社交層面的影響。主要依據「嚴重程度」與「病灶發炎與否」來決定治療與用藥的選擇。輕度至中度只需考慮局部外用藥物,較嚴重痤瘡就需要搭配口服藥或其他方式治療。


一、局部外用藥物


(1) 外用維他命A酸(Topical retinoid):如Tretinoin、Adapalene等,目前被認為是治療痤瘡的第一線首選用藥,可減少粉刺的形成,促進毛囊角質的正常化和抑制發炎反應。副作用是局部皮膚刺激、乾燥和剝落;會增加對陽光的敏感性,使用期間避免過度暴露陽光下。


(2) 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 BPO):抑菌效果比外用維他命A酸好,通常建議局部使用於發炎性病灶,與外用抗微生物劑搭配使用,可增加療效,並減少細菌抗藥性。副作用是皮膚刺激,另具有漂白作用,應避免接觸衣物。


(3) 外用抗微生物劑(Topical antimicrobial agents):如Clindamycin、Eryth romycin和Fusidic acid等,主要可抑制痤瘡桿菌的生長,並具有抗發炎作用,一般單獨使用效果不佳,建議和外用維他命A酸或是BPO等搭配治療。


(4) 杜鵑花酸(Azelaic acid):具有抑菌和溶解角質效果,可與外用抗微生物劑合併使用。


(5) 其他外用藥物:如水楊酸具有改善角質化異常效果,可做為替代性藥物的選擇。


二、系統性口服藥物


(1) 口服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包括tetracycline、doxycycline、minocycline和erythromycin等,具有殺菌與抗發炎作用,典型療程為三個月,選擇合適的藥物和降低抗藥性是治療的考量因素。對於中度痤瘡與外用維他命A酸併用,具有不錯的療效。


(2) 荷爾蒙療法:主要是抑制體內雄性素,減少毛囊皮脂分泌,抗雄性素藥物如Spironolactone,較適合用於油脂分泌過多的女性患者,可作為女性治療痤瘡之替代性療法,男性患者則不建議使用。


(3) 口服異維A酸(Oral isotretinoin):俗稱口服A酸,可抑制皮脂分泌、減少角質化的異常、抑制發炎調控因子、抗發炎和抑菌作用,是目前最有效的藥物選項,但考量副作用較多,建議用於嚴重痤瘡患者。副作用包括皮膚/嘴唇會變乾、裂開、發紅、發炎或痛、致畸胎性、血脂可能升高、肝腎功能異常等,停藥後可獲得改善。生育年齡婦女使用上要特別留意,具有致畸胎的風險。


痤瘡治療藥物中,長期使用外用或口服抗微生物劑需考量抗藥性的問題,可用其他藥物替代,以減少抗藥性的產生。口服A酸在治療期間,須定期抽血檢查肝功能、血脂,如發生嚴重異常反應應立即停藥,因其有致畸胎性,懷孕婦女應避免使用,建議接受避孕措施與每個月驗孕檢查。


參考資料:


1. https://reurl.cc/a9ag39


2. https://reurl.cc/Q9Wgr9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藥劑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