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堂 中藥抗生素-魚腥草(上) ◎文╱廖培伶 前言 魚腥草是雙子葉植物三白草科(Saururaceae),又稱蕺菜1,客家人稱狗貼耳,台語叫臭嗟草,日本人稱十藥。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東南至西南部各省及臺灣、日本、東南亞等地區,是一種有如魚腥味的藥用植物,拉丁學名為Houttuynia cordata。最早出自於《名醫別錄》,在《新修本草》中也有「葉似蕎麥,肥地亦能蔓生。莖紫赤色。多生濕地,山谷陰處。山南江左人好食之」的記載。 外觀 魚腥草藥用植物高20~35公分,直徑2-3mm1,莖的下部伏地生長、生根,上部稍直立。葉互生,頂生白色穗狀花序,沒有花萼及花瓣,花序基部白色似花片的構造為大型總苞片,花期於5~7月。在臺灣海拔2,000公尺以下陰溼處都可常見,春夏季是主要的生長季節,植物生長快速,大片蔓生,常可在野地、路旁、庭園樹下等較陰溼的地方都可發現其蹤跡。乾品的外觀莖呈扁圓柱形,扭曲,表面棕黃色,具縱棱數條,節明顯,下部節上有殘存鬚根,質脆,易折斷。搓碎有魚腥氣,味微澀。品質以葉多、色綠、有花穗、魚腥氣濃者為佳。2 主要成分與臨床應用 魚腥草歸肺經是治療「肺癰的要藥」(俗稱肺炎)。地上部分含揮發油,是魚腥草的主要成分,內含抗菌、抗病毒之有效成分癸醯乙醛(魚腥草素decanoyl acetaldehyde)、月桂醛(lauricaldehyde)、芳樟醇(linalool)等成分4。依現代藥理研究魚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強免疫、利尿之作用。中醫臨床之應用為清痰熱、平咳喘、運濕滯、止瀉痢、滲濕熱、解熱毒、治瘡痛、宣肺氣、皰疹5。鮮品含豐富的菸鹼酸,維生素C、鋅、鐵、鎂。強烈的味道來自魚腥草素,具有非常好的天然抗菌、抗病毒作用。新鮮魚腥草經由加熱或日曬乾燥後,其精油揮發後而可去除特殊的氣味,採收後主要供為青草茶、茶包等飲料使用。 (待續)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臺灣中藥典第三版。2019; P326 2. Chen X, Wang Z, Yang Z, et al. Houttuynia cordata blocks HSV infection through inhibition of NF-κB activation. Antiviral Res 2011; 92: 341-5. 3. 張永勳。魚腥草。MinTong Medical Journal,2012; P204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中藥局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