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9

109 / 11. 9 ~ 11. 15

 

中藥學堂

蘭科常用中藥-白及(1)

 

 

◎文╱黃宜文

 

前言


蘭科植物中具有藥用價值的石斛、天麻、山慈菇和白及被稱為蘭科植物中的四大名藥,除山慈菇外,均為台灣中藥典所收載。其中白及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癰腫,惡創,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一名甘根,一名連及草。生川古」列為下品,《本草綱目》對其命名有記載:「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稱「白及」,因「及」通「芨」,故亦常將「白及」寫作「白芨」。1


基源


據台灣中藥典記載為蘭科白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ex A. Murray) Rchb. f.或台灣白及Bletilla formosana (Hayata) Schltr.的乾燥塊莖;主要產於中國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浙江及台灣等地。夏、秋二季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洗淨,置沸水中煮至無白心,除去外皮,曬乾,切片或研粉使用。白及的花具觀賞價值,植株高約20-60公分左右,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氣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開花。白及塊莖呈不規則扁圓形或菱形,有數個棕褐色同心環紋,環上殘留棕色點狀的鬚根痕。質地較硬,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略半透明,可見散在的點狀維管束。無臭,味苦,口嚼具黏性,富含澱粉、葡萄糖、揮發油、黏液質等。1、2

↑白及植物圖。

↑白及藥材圖。

 

性味歸經


苦、甘、澀,寒。歸肺、胃、肝經。具有補肺、止血、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生肌、斂瘡的功能。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咯血,吐血,衂血,便血,外傷出血,癰瘡腫毒,燙灼傷,手足皸裂,肛裂等疾病。其藥用價值、歷史淵源歷代醫家多有論述。3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