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9

109 / 8. 31 ~ 9. 6

 

中藥學堂

「取象比類~以皮治皮」的中藥材-白鮮皮(2)

 

 

◎文╱何永奕

 

基原與鑑別

 

採收與炮制


據中國藥典2020版記載,春、秋二季採挖根部,除去泥沙和粗皮,剝取根皮,乾燥。白鮮皮炮制方法文獻記載不多,僅清代嚴西亭所著《得配本草》提到酒炒,但未述其功效。7、8


性味與歸經


白鮮皮性寒,味苦。歷代本草記載,《本經》:味苦,寒。《別錄》:鹹,無毒。《本草述》:苦,微鹹,微辛。入脾、胃、膀胱經。歷代本草記載,《綱目》:入足太陰、陽明經,兼入手太陰、陽明。《本草原始》:入肺、小腸經。《本草從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腸。7


(待續)


參考資料


4. 毛美。13味皮類藥材的經驗鑑別。時珍國藥研究1998;9-3;p236-237。
5.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臺灣中藥典三版。衛生福利部臺灣中藥典編修委員會。2018;111。
6.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一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p114-115。
7. 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p737-738
8.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12;p921—924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