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9

108 / 11. 4 ~ 11. 10

 

當有教無類被潑冷水∼如何引發學習動機

 

 

◎文╱藥師許博程

 

「只要講學校指定的內容就好,其他的不必講。」學生一臉淡然,如是說道。


目前社區藥局實習已被列為各校必修課程,但許多學生或許志不在實習,或許志不在社區,卻因為必修而趕鴨子上架,是故學習動機低落,導致學習態度消極,進而學習成效不彰。


繁忙的日常工作已經壓得社區藥師喘不過氣,大家都是靠著熱血與傳承的光榮感完成教師使命來指導學生,這是因為年輕的藥學生們是未來藥界的棟梁。然而當有教無類的老師遇上處處不願配合的學生時,除了火冒三丈、徒呼負負外,思考該如何更積極的誘發學生興趣並因材施教,應是比眼睜睜看著藥學生浪費一兩個月的寶貴青春,更為正面的想法。


教育心理學者張春興認為,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導致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學習動機可能是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形成,也可能是因為內在需求而產生。但無論學習動機從何而來,激發與維持足夠的動機與教師妥善的引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提出人類所有的行為均係由需求所引起,只有當較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後,較高層次需求才會產生。因此教師首先應盡可能幫助學生滿足生理、安全、愛與隸屬、尊重等匱乏需求,而後學生才能安於學習或追求更高層次的存在需求(如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等)。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赫爾(Hull)提出需求消減學習論(need reduction theory of learning),認為動機產生的主因是個體偏離恆定狀態,故產生驅力以促使個體嘗試減輕該不平衡的狀態。此理論可以引伸建立社會學習模式,亦即:若是內外在的刺激(如其他學生的優異表現、教學目標與學生基礎知識的落差等)讓需要產生,為了滿足需要產生驅力,驅力產生行為動機,再經由增強作用(如獎賞機制)提高、鞏固學習效果。


必須是自身內心渴望改變,其動機才會足夠強烈且持久。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潘德隆(Pantalon)博士發展出「立即影響法」,能在尊重對方自主性的原則下引導其發掘出自己的理由去做你希望他們做的事,並使之付諸執行。


社區藥師無法期待每個客人都是慈眉善目,就如同老師不能期待每位同學都學習興致昂揚一樣。因此,身為一位老師,當學生表達不合作時,正向面對其訴求,運用上述引發動機的原理個別化找出突破點,即使繞了些遠路應也能達到教與學的目標。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