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0

108 / 6. 24 ~ 6. 30

 

中藥學堂

從傷寒論中看方劑的劑型、煎煮與服用方法(4)

 

 

◎文╱涂慶業

 

煎煮時間與濃縮(續)


表中加水量與煮取量兩者差值最大的為「炙甘草湯」,最小的為「十棗湯」;以差值為4升的方占多數,共20方,比值為10 /3的方最多,共17首,從統計中可以看出濃縮程度以7 /3與10 /3的方為最多。11


另據分析統計,以加水量與煮取量兩者差值0.3~3.5升者為短時煎煮(共36方),4~7升者為中時煎煮(共56方),8~13升者為長時煎煮(共6方),則:


(1) 凡攻下、瀉熱、發汗解表之劑發病急、藥峻猛者煎煮時間長,反之則短;如「大承氣湯」主治「痞、滿、燥、實、堅」之陽明腑實證,故煎去水量8升為長時煎煮;調胃承氣、小承氣湯發病及藥力皆較為緩,故煎去水各為2升與2.8升,屬於短時煎煮;大柴胡湯是於和解之中兼以攻實,故熬去水6升,屬中時煎煮。

(2) 凡溫補劑應證急,藥力峻者煎煮時間短,反之則長;如「四逆湯」煎去水量1.8升;而「理中湯」、「小建中湯」等,其溫補之力及應證皆較緩,故煎去水量在4~5 升之間,較四逆湯類煎煮時間明顯延長。

(3) 和中、和解之劑多煮後去滓再煎;如「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皆為煎煮取6升水後去滓再煎去3升。

(4) 丸散入湯煎煮時間宜短;如抵當丸熬去水0.3升、十棗湯以散入湯熬去水0.7升。

(5) 變寒下之品為散熱之用者以沸水泡服;如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以沸水浸漬而不煎煮,較短時煎煮者更短。12


服藥方法(服藥次數、劑量、時間)


自古以來,中醫藥學理論即涵蓋了藥物的服用方法,徐靈胎云:「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且「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其中“量”即方藥劑量,清代王清任曰:「藥味要緊,分量更要緊」,方藥服量的控制在確保中藥使用安全、提高臨床療效、避免中藥無效應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張仲景重視脾胃、扶正祛邪的學術思想也如實地反映在《傷寒論》方藥服用方法的規律性上。


服藥次數:13、14、15


 

(待續)


參考資料


8. 郭偉。《傷寒論》藥物特殊煎煮方法及其臨床效用探討。國醫論壇2017年11月第32卷第6期。
9. 董永悅。淺談"傷寒論"中大黃的煎法。時珍國醫國藥2000年第11卷第3期。
10. 董利。劉立國《傷寒論》中湯劑的煎煮和用法。中醫藥研究 2002年 4 月第 18 卷第 2 期。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