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

108 / 4. 22 ~ 4. 28

 

中藥學堂

哺乳婦女乳腺炎之中醫治療(上)

 

 

◎文╱蘇珉寬、張明潔

 

一、前言


產後乳腺炎(lactation mastitis)為婦女產後常見疾病,常因乳汁的排出不順暢使乳汁滯留於乳腺而造成。乳腺炎在中醫古籍上稱為「乳癰」,哺乳期間乳房的癰腫膿瘍稱為「外吹乳癰」、「吹乳」。乳腺炎發生時的症狀,輕者見乳頭撕裂傷、乳房腫塊;嚴重者為乳房紅腫疼痛拒按、亦有發燒、寒顫、白血球增高,腋下淋巴結腫大壓痛等症狀。乳房在中醫經絡上為足陽明胃經所轄、乳頭為足厥陰肝經所屬,可以從胃經及肝經方向切入治療,以預防乳腺炎的發生。臨床上治療可針對患者情形給予正確哺乳觀念衛教及適當用藥並輔以針灸治療以減輕哺乳婦女乳腺炎之不適。


二、流行病學


哺乳婦女的發生率約 2-10%,多發生在產後1-3個月,哺乳期乳腺炎最主要好發原因是乳汁鬱積,嚴重者會伴隨感染或進展成感染性乳腺炎。


乳腺炎的婦女通常會出現單側乳房紅、腫、硬、痛(哺乳期婦女乳房腫脹多為雙側)合併發燒大於 38.3 ℃來呈現,有時候會合併全身性的症狀,如肌肉疼痛、畏寒、倦怠、類似流感症狀以及腋窩淋巴結腫大、壓痛之情形。


三、病機(常見原因)


現代醫學稱為急性乳腺炎,是致病菌侵入乳腺,在乳腺生長繁殖所引起的乳腺急性化膿性感染。中醫古籍稱為外吹乳癰、吹乳,乳頭屬足厥陰肝經,肝主疏泄,調節乳汁的分泌;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汁為氣血所生化,源於水穀精華。病因病機可歸之於:


1. 肝鬱胃熱:產後情志不暢,肝氣不舒,失于疏泄,使乳汁發生壅滯而結塊,鬱久化熱;產後飲食不節,食肥甘厚味而致胃中積熱,氣、熱、乳汁結餘陽明,導致經絡阻塞而氣血凝滯。


2. 乳汁鬱積:乳頭破損皸裂、畸形、內陷,或哺乳、斷乳不當,或乳汁多而少飲,致乳汁窒結成塊,鬱而化熱,熱盛內腐而成。


3. 感染邪毒:有以上病理基礎,再經風熱、邪毒(細菌)乘虛而入,與積乳、胃熱相搏結於乳絡而發。


(待續)


參考資料


1. 江宛蓉。哺乳期乳腺炎。中醫藥研究論叢 2011;14(1),108-115。
2.吳龍源、林琬羚、蔡金川、黃逸群。中醫藥研究論叢 2014;17(2) 83-92。
3.林佩蓁。產婦乳腺炎的預防護理及中醫治療。中醫婦科醫學雜誌 2013; 17,28-32。


(本文作者蘇?寬為義大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張明潔為義守大學中醫系實習生)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