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1

107 / 9. 3 ~ 9. 9

 

中藥學堂

淺談中醫「鼻鼽」(過敏性鼻炎)(下)

 

 

◎文╱林文相、莊淯森

 

治則


過敏性鼻炎的發生內因多為正氣虧虛,臟腑失調,主要以肺、脾、腎三臟虛損為主,外因多因感受風寒邪氣以及異氣之邪侵襲鼻竅而得。故本病的發病關鍵在於腎氣虧損、脾失健運、肺氣虛弱、衛外不固之人,遇風寒侵襲,正邪相爭,肺失宣暢所致,《景岳全書》:「凡由風寒而鼻塞者,以寒閉腠理,則經絡壅塞,而多鼽嚏。」《諸病源候論》:「夫津液涕唾,得熱乾燥,得冷則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於鼻,其臟有冷,冷隨氣入乘於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邪氣久鬱鬱而化火,故《東醫寶鑒》「嚏者,鼻為肺竅,癢為火化;發於鼻則而嚏也。」《景岳全書》:「鼻涕多者,多由於火。故曰肺熱甚則鼻涕出。」   


症狀表現上,多以鼻癢、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為主,治療總則當為扶正祛邪,平衡陰陽。祛邪重在祛風散寒抗過敏;扶正重在固表;邪氣久積鬱久化熱者則當清熱瀉火,或清肝熱,或清肺熱,或清熱利濕,中醫用藥常分別從補益肺、脾、腎三臟著手,配合用溫陽、益氣、化濕之品。若日久見瘀血入絡之證,治當活血化瘀,藥用通絡活血之品,亦可與益氣或溫經之品相配伍。組方用藥應當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諸法合用,標本兼治,以求邪去正複,其病自愈。


汪受傳教授提出小兒鼻鼽從伏風論治的觀點,認為鼻鼽的發生多因稟賦體質有異、內風蘊伏,加上外風屢犯,外風易於留著不去而成伏風,因而提出鼻鼽的辨證論治:發作期若為風寒犯肺症見清涕連連、鼻眼耳咽作癢者,以「辛夷散」加減之辛散祛風,宣肺通竅為主;風熱襲肺常見鼻癢,交替性鼻塞,涕黏白或微黃,喜挖鼻,易作鼻衄,以「銀翹散」加減的疏風散熱宣肺通竅為主;風痰者表證已解,風痰留於肺竅常見鼻塞鼻癢,時輕時重,晨起或氣溫變化時噴嚏連作,流清涕或濁涕,面色白,選方以「麻黃湯合溫膽湯」加減消風豁痰宣肺利竅。緩解期以肺脾氣虛伏風留著證居多,症狀多為自汗盜汗、胃納欠佳,大便溏薄,治以補肺益氣,固表防風,取「玉屏風散」加減為主。汗多而不溫者為衛陽不足營陰外泄,合「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形體瘦弱納差者為兼有脾虛,合「人參五味子湯」加減;肺陰虧虛,伏風留著者常見鼻乾作癢,皮膚口唇乾燥,證則治以潤養肺陰,斂肺禦風,方選「沙參麥冬湯」為主。


結論


目前中醫在過敏性鼻炎的切入點多從正氣虧虛,臟腑失調著手,並以肺、脾、腎三臟虛損為方向,而外因多認為是感受風寒邪氣以及異氣之邪侵襲鼻竅等,並且在治療上達到一定的成效。而現代西醫學的研究中,也證實過敏性鼻炎和居家環境與過敏原有不可分離的關係,若能將此一觀念應用於治療中,亦即除了改善患者體質,並可配合使患者遠離過敏原,相信可以在成效上達到更滿意的表現。


(全文完)
(本文作者林文相為義大醫院藥劑部中藥局藥師、莊淯森為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實習生)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