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8

107 / 8. 13 ~ 8. 19

 

中藥學堂

紫菀(上)

 

 

◎ 文╱陳宣瑞

 

前言


在門診最常見的不外乎因感染或其他疾病造成上呼吸道症狀的病人,中醫常選用止咳化痰類的中藥治療此類肺系疾病,而紫菀為其中要藥之一。《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中品,古別名為青菀《吳普本草》、紫蒨《別錄》、還魂草《本草綱目》,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根及根莖。主產於河北、安徽等地,於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有節的根莖(習稱「母根」)。目前紫菀以母根作為無性繁殖的材料,《本草圖經》:「紫菀,三月內布地生苗葉,其葉三四相連,五月六月內開黃紫白花,結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細,二月三月內取根陰乾用。」1,6


外觀及相關品種


紫菀根莖呈不規則塊狀,表面灰棕色,根莖蘆頭小,頂端有莖基及葉痕,纖維性,質硬。蘆頭下簇生多數細根,編成辮子狀(稱辮紫菀或祁紫菀),也有不編辮(稱散紫菀或亳紫菀),表面呈紫紅或灰紅色,有縱皺紋,質柔韌不易斷。2,8


在大陸東北、華北、陝西、雲南、四川等地,以菊科橐吾屬多種植物的根部作為紫菀入藥,原植物主要為腎葉橐吾Ligularia fischeri (Ledeb.) Turcz.、毛苞橐吾L. sibirica (L.) Cass、鹿蹄橐吾L. hodgsonii Hook等,商品統稱為「山紫菀」,但以上幾種目前《臺灣中藥典》皆未收載,應予以區別。據研究顯示,鹿蹄橐吾所含之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含量較高,若依照臨床常用量計算,多為造成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比例不高;其毒性機轉為PAs在肝臟的代謝產物具強親電性,可破壞細胞內之DNA、RNA、蛋白質等大分子,造成肝、肺或腎毒性,因此臨床上為保障用藥安全,不應作為紫菀使用。1,4


(待續)


參考資料


1. 高本釗:新編中藥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1785-1787。
2. 郭偉娜、程磊、方成武:紫菀母根結構、主要成份累積部位及含量研究。時珍國醫國藥,2016;27(11):2614-2616。
3. 行政院衛生署臺灣中藥典編修小組:臺灣中藥典第二版。臺灣,行政院衛生署,2013:242-243。
4. 張賢哲、蔡貴花:中藥炮製學。中國醫藥學院,1995:171-172。
5. 趙顯國、王崢濤、林鴿等:山紫菀類藥材的原植物及其毒性考證。中國中藥雜誌,1998;23(3):131-133。
6. 顏正華:中藥學。臺北,知音出版社,2011:645-646。
7. 彭文靜、辛蕊華、任麗花等:紫菀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動物醫學進展,2015;36(3):102-106。


(本文作者為台北慈濟醫院中藥局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