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變基因篩檢 肺癌治療更精準 ◎文╱高雄記者陳浩銘 肺癌乃國人癌症死亡之首,每年約帶走九千人性命,而對於肺癌的治療,傳統可依照細胞型態區分為小細胞肺癌或非小細胞肺癌,除了手術或放射治療外,前者只能依靠化學藥物治療(簡稱化療),後者則可選用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但拜近年全球生物醫學研究,發現癌細胞不只細胞型態不同,還可細分基因突變型態的不同,故更能針對突變基因進行精準藥物投予,更能提高存活率、降低副作用與經濟花費。 非小細胞肺癌的癌症突變基因篩檢,包含「表皮生長因子(EGFR)基因變異」以及「間變性淋巴瘤激?(ALK)基因變異」,對於EGFR突變成陽性者,可選用如Gefitinib (艾瑞莎, IressaR)、Erlotinib(得舒緩, TarcevaR)、Afatinib(妥復克, GiotrifR),EGFR成陰性者則治療效果不佳,徒增副作用;ALK檢測成陽性者可選用如Crizotinib(截剋瘤, XalkoriR)、Osimertinib(泰格莎, TagrissoR)。 根據研究顯示,台灣非小細胞癌患者占所有肺癌約85%,且以肺腺癌最常見,EGFR基因突變者約55%,高於歐美15%,約九成的突變點為exon 19或exon 21,相較於傳統化療,使用EGFR抑制劑能將存活率提升一倍,但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產生抗藥性,再次產生基因突變,如T790M的基因突變,故發展出ALK抑制劑,又再次將肺腺癌末期病人的治療向前推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於有高風險者,藥師可轉介至專科醫師進行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