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用藥教育 認識增生治療法(下) ◎文╱王筱萍 增生劑分為幾類 增生劑有好幾種,透過不同機轉,引起局部發炎反應。增生劑一般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使用刺激物或半抗原(haptens)對局部組織啟動發炎反應。半抗原是小分子,無法單獨引起免疫反應,須與載體結合,才能激發免疫反應。曾使用過的物質包括phenol、tannic acid。第二類增生劑是透過高滲透壓,使細胞發生滲透壓性休克(osmotic shock)。當具高滲透壓性的溶液,通常使用的是濃度大於10% 的葡萄糖液、甘油(glycerin)或硫酸鋅(zinc sulfate),於局部多點注射後,會移除局部活細胞內的水分,使細胞內的平衡受到干擾,造成局部組織受到創傷,這些細胞受損或死亡時,便會釋出細胞碎片 (cellular fragments),如蛋白質、膜碎片,而這些物質便會吸引顆粒性白血球和巨噬細胞至患處,並開始進行傷口修復連鎖反應。第三類增生劑是魚肝油酸鈉(sodium morrhuate),但臨床上並不常用,最後一類則是現行很夯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簡稱PRP)關節腔注射,此方法,則是透過自體血漿分離,將血小板析出,並萃取出其中的生長因子,再注入受傷或疼痛的關節或軟組織,直接對患處進行修復。相較於其他三類治療,PRP治療費用昂貴,另外,考量安全性,第二類滲透壓性休克,尤其是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液的接受度就會比較高,也比較普及。 高濃度葡萄糖液增生療法目前並無正式的操作指南供參考,通常是每2至6周內於患處進行注射,連續進行幾次輪迴,若病人幾次注射後,疼痛方面沒有獲得明顯的改善,可能就會考慮停止這項治療。 注意事項 增生劑是透過發炎反應來啟動組織患處之後的修復功能,因此,理論上,在治療期間,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發炎藥物預期可能會減低療效,所以通常會建議開始執行增生療法前三天至治療後十天,停止使用非類醇消炎止痛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簡稱 NSAIDs),雖然,增生療法最常見的併發症是疼痛惡化,並且持續2-7天,因此,當病人有疼痛之抱怨時,可考慮使用不具明顯消炎特性的acetaminophen、麻醉性止痛劑或透過冰敷來緩解,注射後2-4天,注射處也可輕微伸展活動,不須完全禁止動作。其他併發症,則與醫師施打技術有關,當注射至不適當部位時,可能會造成神經功能受損,因此,注射時,需透過儀器的定位,來確認施打位置。 雖然增生療法之研究尚沒有明確且一致性的結果,然目前有許多退化或運動傷害等長期慢性疼痛,仍可利用增生療法來嘗試緩解或改善病人的狀況。另外,發炎反應是啟動組織修復的訊號,長期使用這類型藥物是否適合慢性退化性相關疾病,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其發展。 (全文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