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用藥教育 認識增生治療法 (上) ◎文╱王筱萍 前言 在老化及工作過量的社會型態中,退化性疾病和身體骨骼肌肉過度使用所造成的傷害,時有所見,長期下來,這些傷害會逐漸形成慢性疾病,包括下背痛和各種肌腱炎等,而疼痛是病人主要的症狀之一。當疼痛感持續存在,對個人的生活品質及所在經濟體的生產率均會造成影響,因此,主動求助治療者也不在少數。現今,因退化或發炎造成疼痛所採取的治療選項有很多,非手術治療如藥物則是其中一部分,藥物舉凡像是局部注射類固醇或止痛劑等都常被使用。另外,現今增生治療在各醫療院所廣為使用也是目前很夯的選擇。增生治療的前身早在百年前已在臨床上曾被運用過,但在現代的使用經驗,可追溯至1950年左右,由一位美國外科醫師George Hackett將增生治療注射列為正式的方案。增生治療的理論,其實很原始,也簡單,主要是以傷口癒合的過程作為理論基礎,直接投與生長因子或生長刺激因子,提高組織內的濃度,有效促進組織如韌帶、肌腱、軟骨和骨骼修復或生長。近期研究結果也顯示,軟組織的慢性疼痛可能源自於退化因素勝於發炎,所以,增生治療不啻是一項合理的治療選項。 傷口癒合理論 當人體組織受到創傷後,就會進入傷口修復過程,這個過程歷經發炎反應,傷口修復及基質,也可說是膠質的形成及重塑。傷口癒合過程中會經歷三個關鍵階段︰初始階段,是引起其他重要細胞如顆粒性白血球(granulocytes)至受傷位置,大量顆粒性白血球會吸引單核球(monocytes)和巨噬細胞(macrophages);第二階段發炎反應,由巨噬細胞分泌體液因子 (humoral factor)吸引纖維細胞(fibroblasts),隨後,纖維細胞經活化並滲透 (infiltration),沉積形成新的膠原蛋白,對患處進行強化作用,這個過程稱為傷口修復連鎖反應(wound healing cascade),整個過程約需20天左右,值的注意的是每個階段的啟動是延續上一階段的反應。百年前,這樣的原理就被運用在一些難治的慢性疼痛上,形成今天的增生療法。 增生療法(prolotherapy) 是一種加強韌帶鬆弛的技術,近年來,已逐漸被人們接受用於慢性退化性關節或少有血管分佈的肌腱組織,因為具修復組織的因子難以流入,所以一旦受損,較難很快恢復。透過增生劑(proliferants),簡單的說,就是可具引發發炎反應的物質,像高滲透壓性的注射用葡萄糖水,會被直接注射於拉傷或撕裂的韌帶中,於受損部位經多點穿刺,增生劑於注射部位處擴散後,會立刻在局部部位引起發炎反應,主動引起個體注射部位產生發炎反應,繼而啟動人體的自我修復功能,使傷口獲得修復及重建的機會,繼而達到強化韌帶和減輕疼痛的目的,最終目標是要減緩病人的疼痛。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