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堂 肉桂別名探討(上) ◎文╱呂學曜 一、前言 肉桂為樟科Cinnamomum cassia Presl之乾燥樹皮。其藥性辛、甘、熱,歸肝、心、脾、腎經。可溫經通脈,補火助陽,治療腎陽衰弱造成的腰膝冷痛。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肉桂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擴張血管、抗菌、抗真菌1、抗血小板凝集2等作用。主要藥理成份為桂皮醛。 二、相關別名 與肉桂相關的別名繁多,有官桂、牡桂、菌桂、筒桂、桂通、板桂、企邊桂、清化桂、柳桂、桂枝、桂心、桂皮等。其中或有基原上的差異,或有用部差異,亦有些以「桂」為名之藥材或食品恐造成混淆誤植。以下將逐一比較探討。 (一)官桂、牡桂與菌桂 菌桂又稱箘桂。《本草綱目》內提到:「菌桂,葉似柿,中有三道紋,肌理緊薄如竹,大小皆成筒。」與「牡桂,葉狹於菌桂而長數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可見牡桂與菌桂在植物型態上的外觀特徵不同,應為基原上的差異。又提到「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牡桂皮薄色黃少脂肉者,則今之官桂。」、「牡桂皮薄色黃少脂肉者,則今之官桂也。桂是半卷多脂者,則今之板桂也。」可見所謂「官桂」一名是強調其品質,在基原上應是「牡桂」,而品質相對較差者為板桂。另有一說「官」為「管」之字體訛誤,實為描述其圓筒狀外型。 (二)筒桂與桂通 將生長年份約五、六年的肉桂樹皮剝取下乾燥後捲曲如桶狀者,稱之為筒桂或桂通。《本草圖經》中記載:「菌桂正圓如竹,有二、三重者,則今之筒桂也。」可知此兩種別名應是源自其如圓筒狀的外型。另有一說「菌」、「箘」實為「筒」的字體訛誤。現在筒桂、桂通與官桂其實指的是同一物。 (三)板桂、企邊桂與清化桂 板桂、企邊桂與桂通的差異是加工後所呈現的外觀。不同於捲曲如桶的桂通,企邊桂是取自十餘年生厚薄適中之肉桂乾燥樹皮,夾壓於木製模板中乾燥之。兩邊多餘的部分往中間捲起,稱之為「企邊」。而板桂則是取自老樹幹皮,同樣置於板中夾壓乾燥成大片。坊間或有一說企邊桂即清化桂。但清化桂是指越南北圻清化所產大葉清化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var. macrophyllum Chu),在基原上與肉桂有所差異。只是在加工處理上多半採企邊桂方式。 (待續) 參考資料 1. Alexander O. Gill and Richard A. Holley. Mechanisms of bactericidal action of cinnamaldehyde against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of eugenol against L. monocytogenes and Lactobacillus sakei.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December 2016; 82-24. 2. Jingqun Huang, Siwang Wang, Xiaoxing Luo, et al. Cinnamaldehyde reduc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thrombosis in rodents. Thrombosis research: 2007; 119, 337-342.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