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

107 / 1. 22 ~ 1. 28

 

中藥學堂

桑寄生與槲寄生之比較

 

 

◎文/徐佩玲

 

前言


寄生是臨床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名「桑上寄生」,列為上品,具補肝腎、強筋骨、袪風濕、安胎功能。綜觀歷代本草典籍所載,寄生其基原可能包含桑寄生科不同屬的數種植物,除現作桑寄生入藥的鈍果寄生屬(Taxillus)、梨果寄生屬(Scurrula)外,尚包含槲寄生屬(Viscum)植物1。桑寄生與槲寄生由於地方用藥習慣的沿襲,歷史上二者一直是混用的。從《名醫別錄》到《本草綱目》的一些草本著作,關於「桑上寄生」一項大都指槲寄生,所以明代以前其原植物主要為寄生於桑樹上的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 Nakai及其近緣種;明代後期原植物主要為四川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 (Lecomte) Danser及其近緣植物,直到近代。《植物學大辭典》1918年將Lorantheceae譯為槲寄生,於是「槲寄生」一詞在藥學界廣為應用4。


中藥寄生曾經是桑寄生與槲寄生的合稱,後來學者發現兩者化學成分及藥理有別,故以下將桑寄生與槲寄生從基原、性狀、化學成分、功效等方面做比較如下:

 

桑寄生和槲寄生歷史上就有混用的情形,桑寄生是華南、江南、西南地區藥材流通的主流產品,槲寄生是東北、華北、西北地區的主流品種。雖為同科植物,但桑寄生的主要成分為槲皮素,槲寄生的主要成分為齊墩果酸(槲寄生不含槲皮素,槲皮素的含量測定亦是區別桑寄生與槲寄生,確保桑寄生質量的方法之一),兩者主要成分、藥理機轉迥異,在合理用藥的前提下,實不該混用,應分別入藥,《台灣中藥典》第二版已將桑寄生與槲寄生分別收錄。4 ,5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台灣市售易混淆中藥圖鑑。中華民國95年12月。
2. 中藥學。知音出版社。中華民國86年8月
3. 賴齡等。市售寄生類藥材之鑑別。藥品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 2006;24:180-203
4. 商麗麗等。桑寄生質量標準的研究。中國衛生產業 2015;27:126-128
5. 王純玉。幾種中藥寄生的鑑別。中國藥業 2016;12(25):89-91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局藥師)

 

回首頁